服务热线:0531-82950255
武功佛山
来往广州多次,近在咫尺的佛山却未涉足,确实是一种遗憾。佛山历史悠久,人文底蕴深厚。不曾光临,印象终究不足,走入后,总会有意外的收获。
南方的夏天,酷暑难耐,晨曦熹微时,却清晰舒爽。一大早起来,准备去佛山中山公园逛一逛。临近公园,堂客眼尖瞧见一特色早茶店,此时招牌当道竖立,食客开始云集。人间烟火,食在首位,当下决定在此吃早茶。正宗广式点心,味道正典、价格实惠,茶水费每人3元。鱼粥滚烫,开味清爽,美在其中。
早茶过后,适于散步,消耗卡路里。刚入中山公园,瞧见一老太,鹤发童颜,一字马劈叉于地,轻松自然。正要感叹,此人会真功夫,再往里一瞧,啊!场面为之震撼,公园里角角落落,各路人马云集,软性深蓝的垫子上,个个一字马劈叉到底,两腿绷直,毫无弯曲。我们一下子有点蒙圈,仿佛时空倒转,置身于武林之地,人人都会武功,个个是武林高手,而且都是老者。
走入公园深处,在一个林中小广场,一群耄耋老人,正在打拳。那一招一式,似曾熟悉。“咏春拳!”老婆抖落一句。叶问的咏春拳,此地百姓不打太极,晨练打的是功夫拳。一招一式,都是咏春拳套路,细看下来,拳突奔的速度与遒劲的力道与电影中的叶问相比略有不足,动作相对缓慢了一些。
佛山这个地方有点意思,卧虎藏龙,武术为什么会在民间流传之深,普及之广。带着这个凝问,进行了一方探寻。
乾隆年间,佛山经济繁荣,人口已相当稠密,烟火十余万家,常住人口多达五十余万。佛山纺织业、炼铁铸铜铸锡作坊、陶瓷业等相当繁荣。
清末民初,近代中国秩序崩溃,社会陷入动荡。此时佛山经济萎缩,官方控制力减弱,佛山的社会秩序开始走向溃败。鸦片战争爆发后,清廷被迫开放五口通商,佛山的商业环境急速恶化。英军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后,清政府在佛山乃至整个广东的统治力急速下降。
据《佛山志》记载,道光、咸丰年间的佛山:“游手求食之民来往日以千数,诱拐、赌博之案层出不穷”。“尤可异者,被劫不报案,可借口为不知,一报案而委员勘验,动索夫马。欲满其所欲,则劫后无余财;不给其所求,又不据实具票。无怪乎被劫之家,苦上加苦,吞声忍气,不肯报官也。”
从记载中可看出,佛山当时乞讨游民无数,社会治安很乱,官府腐败严重。民户被抢劫后不敢报案,一旦报案,官府就会以各种理由来勒索报案者,等到他们把劫案查完,报案者的家产也被榨干了。所以被抢劫的民户宁愿忍气吞声,也不肯向官府求助。如此这般恶性循环,佛山成了匪徒的乐园。
庙堂失序,官府无作为,佛山百姓只好求助于江湖。治安失序之地必有江湖,佛山在近代成为武术之乡,缘故便在于此。
佛山明清经济发展好,民间私有财产多。现在政府失序,不能护民,民间只能习武自卫,或者请习武者保护自家财产。清朝政府的禁武令,此时形同虚设,武术开始在佛山民间盛行。佛山百姓积极加入武馆,练习武术,看中的不仅是武术防身,也是希望加入到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组织当中。黄飞鸿在佛山留下许多惩处恶霸的故事,深受百姓推崇。
佛山近现代来,获名武术之城。晚清民国时期便武馆林立,受尚武传统影响,今天的佛山仍存在包括蔡李佛拳、洪拳、咏春拳在内的五十余个拳种,总武术人口规模多达六十余万人。
佛山武术界影响最大的两大派系,蔡李佛拳和咏春拳。佛山武功,有三个标志性人物:黄飞鸿、叶问、李小龙。
当代社会了解佛山武功,主要是受现代电影、电视的影响。李小龙功夫片、黄飞鸿功夫电影和电视剧、叶问功夫电影在中国内地深受欢迎。小时候读书时期,没有电影看,主要是在乡镇录影厅看录像。其中最喜欢看的是李小龙功夫片,印象最深的是:猛龙过江。没钱的日子,爬在录影厅窗户上偷看。
如今在佛山祖庙的黄飞鸿纪念馆里,每天上下午都有黄飞鸿的门徒表演舞狮,狮子走梅花桩更是惊心动魄。我们知道黄飞鸿,知道佛山无影脚都是来自电视剧或者电影,但是到了祖庙才能够了解真实的黄飞鸿。黄飞鸿的佛山无影脚并不是最厉害的,只是黄飞鸿武术的一个辅助,用来声东击西。黄飞鸿最厉害的是拳法,伏虎拳、虎鹤双形拳、铁线拳等。
佛山祖庙的叶问纪念馆,了解到真实的叶问,没有想象中的武术大师那么威猛,反倒如一个文弱书生或谦谦君子。感受生活中的叶问,更能说明他的传奇,不影响他在人心中的形象,当然无法否定他对佛山武功推广的作用。
佛山武功已经成为佛山的一种文化符号。这种武功文化的形成,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演绎。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成需要历史的机缘,以及漫长时间的累积。佛山武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,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文化,最后通过现代影视不断重复传播形成了武功佛山的历史文化名片。
武功佛山,进入当代的中国后,还在演绎发展。武功不再需要用来维护治安,保护私有财产。武功的另外两个功能却在新时期漫延开来。一是武功表演,用于电影、电视剧拍摄,走武术专业化的路子。二是武功健身,平民老百姓练武功,主要用来强身健体、休闲娱乐。
清晨的佛山中山公园,武功演绎还在进行中,一招一式的叶问拳法,仿佛中穿透了历史的时光。
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  去登录
袁竹柏
农家子弟,喜读书、爱文学,上班时投入工作,休闲时寻山问水,夜深人静感悟人生。
散文热力榜